科室
科室简介
东莞市中医院医学检验科是一家集医疗、教学和科研为一体的现代化大型综合性实验室,以其先进设备和丰富经验,担任多项重要职责和角色,包括HIV初筛实验室、广东省二级性病实验室、广东省细菌耐药性监测网成员单位等。实验室配备了数十台国际一流的现代化大型检验设备,其中包括标本分拣管理系统、罗氏全自动生化免疫流水线(前后处理系统,E601,E801,705,502)、迈瑞CAL-8000plus全自动血细胞分析流水线、Stago凝血流水线、优利特全自动尿液分析仪流水线、希森美康HISCL-5000全自动免疫分析仪、亚辉龙iFlash3000化学发光免疫流水线、全自动化学发光测定仪Maglumi X8、法国梅里埃VITEK-2全自动微生物分析系统、3D血培养仪、大型质谱仪、美国ABI7500、BIORAD荧光实时定量核酸扩增仪等。
目前,科室拥有2名主任技师、9名副主任技师、18名主管技师、13名检验技师、4名文员,包括1名博士研究生、4名硕士研究生和35名本科生。实验室总建筑面积约为2000平方米,划分为7个亚专业组,开展了近500项检验项目涵盖了生化、免疫、血液、尿液、凝血、微生物、分子等多个方向。
过去三年,科室共主持了2项省部级项目、2项东莞市社发重点项目和1项东莞市社发面上项目,承担8项省、市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此外,还发表了18篇科研论文,其中包括2篇SCI论文。
研究团队
主要研究者陈日寿,东莞市中医院医学检验科主任兼治未病科健康体检区主任,中国老年医学学会检验医学分会委员、中国医学装备协会应用评价分会委员、广东省精准医学应用学会微生态医学分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基层医药学会健康管理专业委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免疫学会临床免疫学检验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广东省保健协会检验分会常务委员、广东省医院协会第三届医院健康管理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广东省医学教育协会检验医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东莞市医学会检验学分会副主任委员、东莞市医学会微生物与免疫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共主持和参与课题6项,主持省级课题1项,市级2项,参与市级课题3项,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共发表文章6篇,其中核心2篇,SCI 1篇。
主要研究者冯奕习,男,医学硕士,主任技师,现任医学检验科副主任。任东莞市医学会细胞形态学诊断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医用耗材管理学会检验与体外诊断分会委员会常务委员、广东省中医药康养学会检验医学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广东省基层卫生协会基层检验分会常务委员、东莞市医学会检验学分会常务委员、广东省基层医药学会检验专业委员会委员、广东省肝脏病学会检验诊断专业委员会委员、广东省医院协会临床实验室管理专业委员会委员、广东省精准医学应用学会精准检测分会委员、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检验医学专业委员、广东省中医药学会检验医学专业委员、广东省健康管理学会检验医学专业委员会委员、广东省卫生经济学会检验经济分会委员、广东省医学教育协会检验医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从事临床检验工作十余年,临床检验知识扎实,实践经验丰富,在实验室室内质量控制、室间质评结果的分析、大型生化分析仪的性能验证与评价以及检验项目的比对方面具有较扎实的工作经验,善于结合临床对检验结果进行综合分析。近5年共主持课题2项,其中主持省级课题1项,市级重点课题1项,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共发表文章9篇,其中核心2篇,SCI 1篇。
主要研究者叶永龙,东莞市中医院医学检验科质量负责人,临检组与质控组组长,主要研究方向为临床检验,擅长检验质量控制、血液形态学与血凝疾病检测,任广东省基层医药学会检验专业委员,共参与课题2项,省级1项,市级1项,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共发表文章3篇。发明专利1项。
主要研究者段俊林,毕业广东医学院临床检验诊断学专业,生物化学方向,医学硕士学位,副主任技师。现受聘为东莞市医学会微生物与免疫学专业委员会委员。自2009年起从事医学检验工作,有较强的理论和实践经验,熟悉检验专业各项操作,擅长生化检验和免疫检验,具有丰富的质量控制经验。共参与课题3项,其中省级课题1项,市级2项,以第一作者发表论文4篇,其中核心论文1篇。
主要研究者丁亚利,东莞市中医院医学检验科组长。东莞市医学会细胞形态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东莞市检验学会微免分会青年委员,广东省健康管理学会检验医学专业委员会委员,广东省医学教育协会检验医学专业委员会委员。共主持和参与课题4项,主持市级课题1项,参与市级课题3项,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共发表文章3篇。
科室简介
中医骨伤专业依托科室骨伤科是东莞市骨科专科联盟牵头单位,目前已建成创伤、正骨、关节、脊柱、显微、骨病、骨肿瘤、小儿骨科、足踝外科、传统骨伤等10个亚专科,设8个住院病区。开放骨科床位434张,实际开放床位570余张,是东莞市骨科界唯一的国家级重点专科,是广东省高水平临床重点专科,2021年广东医院“最强科室”骨伤科,2021艾力彼中国中医医院最佳临床型专科骨伤科,国家首批骨科软组织管理及缝合规范化培训基地,广州中医药大学博士后(骨伤科)创新实践基地, 是“广东省骨科医院环骨盆创伤联盟”首批成员单位,是“301环骨盆微创救治联盟”理事单位并挂牌成立“骨盆微创救治中心”。骨伤科为“东莞市骨伤科研究所”及“东莞市骨伤科实验中心”所在单位,2023年获批成立东莞市骨科重点实验室。骨伤科先后成立了中德足踝交流中心、中德脊柱交流中心、中欧创伤交流中心和中欧关节交流中心,技术走向国际化,整体诊疗技术达到省内先进水平,部分技术为国内领先水平。是东莞市中医药学会中西医结合骨科分会主委单位,是东莞市医学会脊柱外科专业委员会主委单位,是东莞市医学会关节外科专业委员会主委单位,是东莞市医学会运动医学专业委员会主委单位。
目前备案PI以骨三科(脊柱外科)研究医生为主。科室技术先进娴熟,如前路零切迹或钉板椎间融合、后路双开门技术等效果优良,无严重并发症,胸腰椎组进行传统或微创置钉、微创成形术、各种入路脊柱微创精准减压及固定使众多患者受益,患者一致好评。科室脊柱微创团队率先在东莞地区开展脊柱内镜技术,每年完成脊柱微创手术1200余台,总数超过20000台,无论手术数量还是手术质量,在东莞地区乃至华南地区绝对首屈一指;科室已采用新技术:单侧双通道脊柱内镜技术(UBE)进行脊柱椎管减压松解神经受压、经皮椎间孔镜下ULESS技术、骨肿瘤射频消融术、脊柱肿瘤分离术等,均获得优良效果。东莞市中医院脊柱外科已经成为东莞地区举足轻重的名牌学科,无论从脊柱外科手术难度、临床技术能力及社会效益,还是年脊柱手术数量均居本地区第一,足以匹敌省级医院,能完成所有脊柱外科手术的治疗,是本地区脊柱外科领域的开拓者和领头羊,影响力已超出珠三角地区。
骨三科医生团队11人:主任(中)医师4名,副主任(中)医师2名,主治(中)医师2名,医师3名;博士2名,硕士5,学士4名。护士团队17人,中级职称以上3人。骨三科在编床位65张,可以扩张到85张,门诊人次2022年25848人次,2023年26717人次; 骨三科住院2022年1881人次,2023年1988人次。
研究团队
专业负责人兼主要研究者卢国樑主任现任广东省中医药学会脊柱病学会第五届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医疗行业协会脊柱外科管理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东莞市医学会副秘书长;东莞市医学会脊柱外科专业委员会第一届主任委员;广东省医学会脊柱外科学分会第四届委员会常务委员、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脊柱脊髓委员会常务委员;广东省医师学会骨科分会第四届委员会委员;广东省康复医学会骨质疏松与相关疾病分会第一届常务理事;广东省康复医学会脊柱脊髓损伤委员会委员;广东省中医药学会脊柱病专业第四届委员会常务委员;广东省中医药学会骨质疏松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广东省修复重建外科学会常务委员;广东省健康管理学会脊柱专业委员会第一届常务委员;东莞市医学会骨质疏松委员会第一届副主委;东莞市医学会脊柱外科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东莞市医学会骨科分会常委等职务,具有较高的业内号召力。参与多项科研课题,申报实用新型专利3项,作为主编出版专科书籍两部。曾多次在国家级及省级期刊发表论文等20余篇。
主要研究者冯永洪,为暨南大学优秀硕士研究生,现担任东莞市中医院骨三科副主任、大骨科秘书,东莞市骨科重点实验室副主任。近年来主持市重大科研课题及一般项目各1项,参与及指导省级科研课题5项,参与市重大课题3项,参与市级一般课题多项。以副主编著书一册,发表论文10余篇。任现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脊柱第二届委员会委员、广东省老年保健协会骨与脊柱显微外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医疗行业协会脊柱外科管理分会常务委员、广东省中医药学会骨质疏松学分会常委、广东省医院协会脊柱外科专业委员会常委、广东省医师协会脊柱外科专业委员会委员、广东省康复医学会脊柱脊髓分会脊柱脊髓肿瘤专业委员会第一届委员、广东省健康管理学会脊柱专业委员会第一届委员、广东省脊柱学会非融合组委员、东莞市医学会脊柱外科主业委员会副主委、东莞市劳动能力鉴定专家等。
主要研究者李真,广州中医药大学中医临床与中医骨伤双专业,研究生学位,主任中医师,东莞市中医院骨三科教学主任,自2003年起从事骨科临床、教学及科研工作。近年来主持市级项目1项,参与省级科研课题3项,参与市级重大课题3项,参与多项市级课题,发表论文10余篇。现任广东省中医药学会脊柱专业委员会委员,广东省康复医学会脊柱脊髓分会脊柱疼痛与内镜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广东省医疗行业协会脊柱外科管理分会委员,广东省医师协会脊柱外科专业委员会委员,广东省健康管理委员会脊柱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东莞市医学会脊柱外科专业委员会委员,东莞市劳动能力鉴定专家等。
科室简介
中医外科依托科室外一科是集肠胃外科、肝胆胰外科、疝和腹壁外科、胸外科、创面修复外科于一体的综合性外科。学科技术力量雄厚,能熟练整治胸腹部外科各种常见病以及疑难危重病例。与省内多加高水平医院均有长期、良好的交流合作。科室目前医师团队共有10人,包括主任医师2人,副主任医师1人,主治医师4人,住院医师3人。护理团队共有15人,包括副主任护师1人,主管护师5人,护师4人,护士5人。年收治病人超2500例,每年开展各种手术1800例以上,其中三、四级手术超过1000例,胸腹部微创手术占比80%以上。善运用中医辨证论证,中西医结合,配合中医外治法,使急腹症、胸腹部外伤、肿瘤、围手术期快速康复以及减轻化疗患者副反应等方面得到更好的调理和治疗。
研究团队
专业负责人赵曦,外科学科带头人,大外科主任、外一科主任、主任医师,现为中国大现为中国抗癌协会胃癌专业委员会外科学组委员、大中国抗癌协会肿瘤靶向治疗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海南省抗癌协会青年委员会副理事长大海南省肿瘤防治协会结直肠肿瘤专委会主任委员、广东省医学会胃肠外科分会委员、广东省医学会消化道肿瘤分会委员、东莞市医学会外科学分会副主任委员。毕业于广东医科大学临床医学专业本科,学士学位。从事普外科临床一线工作。从事外科临床工作近三十年,具有丰富的普通外科临床诊断和治疗经验曾先后于广东省人民医院、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进修学习。擅长普通外科疾病的诊治,如:胃肠、肝、胆、脾、胰、腹壁疝等疾病,擅长腹腔镜、胸腔镜、胆道镜等微创手术操作及治疗,擅长消化道恶性肿瘤的根治性治疗及综合治疗,对外科危重疾病、多发伤的抢救及治疗有丰富的临床经验。
主要研究者刘凯,外一科副主任,外科主任医师。现为广东省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胃肠疾病学组委员、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胃肠外科学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广东省健康管理学会肝胆病学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东莞市医学会胃肠外科学分会副主任委员、东莞市医学会肝胆胰外科学分会副主任委员、东莞市医学会内镜外科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东莞市肿瘤防治联盟结直肠癌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东莞市医学会胸心外科学分会副主任委员。从事外科临床工作三十余年,具有丰富的普通外科临床诊断和治疗经验。曾先后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附属肿瘤医院(国家癌症治疗中心)、解放军总医院(301)进修学习。擅长普通外科及胸外科如:胃肠、肝、胆、脾、胰、甲状腺、乳腺、腹壁疝、胸膜、胸壁、肺等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擅长腹腔镜、胸腔镜、胆道镜等微创手术操作及治疗,擅长消化道恶性肿瘤的根治性治疗,对外科危重疾病、多发伤的抢救及治疗有丰富的临床经验。
主要研究者周上军,广州中医药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外一科教学主任。东莞市公立医院医学骨干人才,东莞市中医院朝阳人才,张继峰名中医工作室负责人及继承人。参与东莞市课题4项,获得东莞市科技进步奖三等奖1项。出版著作1册,目前主持东莞市在研课题2项,发表论文十余篇。社会任职:广东省基础医药学会中西医结合肝胆外科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广东省中医药学会外科专业委员会第八届委员会委员,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微创外科专业委员会第二届委员会委员,广东省基础医药学会中西医结合胃肠外科专业委员会第二届委员会委员,东莞市中医药学会中西医结合外科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兼秘书,东莞市医学会外科学分会委员,东莞市医学会微创外科专业委员会委员,东莞市医学会胃肠外科专业委员会委员,东莞市医学会减重代谢外科专业委员会委员,东莞市医学会内镜专业委员会委员,东莞市劳动能力鉴定专家等。
科室简介
肿瘤专业组同时设有专业门诊,病床57张。2021年至2023年的年门急诊住院量分别为:2021年门急诊19177人次,出院1871人次;2022年门急诊22744人次,出院2420人次;2023年门急诊量23242人次,出院2495人次。肿瘤科是广东省“癌痛规范化治疗示范病房”、“南方中医肿瘤联盟”、“广东省难治性肠癌联盟联合发起单位”和“广东省CINV规范化管理示范病房”,临床收治病种主要有肺癌、乳腺癌、消化道肿瘤、鼻咽癌、淋巴瘤、白细胞、恶性淋巴瘤、白血病、恶性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瘤等。
肿瘤专业科室共有医生10名(其中高级职称3人,中级职称6人),护士15名(主管护师4人)。目前获取GCP培训证书的研究团队共12人,其中医生7人(高级职称3人,中级职称4人),护士5人(中级职称以上3人)。
研究团队
专业组负责人为吴意红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广州中医药大学教授,内二科主任。东莞市中医重点专科肿瘤专业医学学科带头人,世界中医学会联合会癌症姑息治疗研究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中华中医药学会血液病分会常务委员,中国民族医学会血液病学分会常务理事。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肿瘤学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广东省中医药学会肿瘤学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肿瘤姑息治疗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东莞市医学会放射治疗专委会副主任委员,东莞市医学会血液病分会副主任委员。
主要研究者谢洁芸副主任中医师,职称为中医内科副主任中医师,临床医学硕士,硕士研究生导师。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癌症姑息治疗研究专业委员会员,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肿瘤姑息治疗专业委员会委员,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肿瘤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委员,广东省健康科普促进会肺癌分会常务委员,广东省医疗行业协会中医中药管理分会血液病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东莞市中西医结合学会肿瘤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科室简介
中医呼吸专业设有专业门诊,病床68张;2021年至2023年的年门诊住院量分别为:2021年门26694人次,住院1547人次;2022年门诊27321人次,住院1803人次;2023年门诊量31446人次,住院 2245人次。呼吸科是东莞临床重点专科、呼吸与危重症医学(PCCM)规范化建设科室。专科以呼吸病为专业方向,临床收治病种主要有肺炎、慢阻肺、哮喘、间质性肺病等。
科室共有医生11名(其中高级职称5人,中级职称5人),护士18名(主管护师1人)。目前获取 GCP 培训证书的研究团队共10人,其中医生5人(高级职称3人,中级职称2人),护士5人(中级职称以上2人)。
研究团队
专业组负责人兼主要研究者为连乐燊,广州中医药大学东莞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主任中医师,医学博士,硕士生导师;东莞市杰出青年医学人才;全国第七批老中医药专家、东莞市第四批名中医专家学术继承人。
科室简介
内三科为广东省中医重点专科,主要收治病种是脑血管病、癫痫、眩晕、痴呆、头痛、帕金森病、脊髓疾病、神经炎、肌肉疾病、睡眠障碍等。中医脑病专业设有专科门诊,病床58 张。2021年至2023年的年门急诊住院量分别为:2021年门急诊26897人次,住院2127 人次,2022年门急诊33294人次,住院2489人次;2023年门急诊量29759人次,住院2694人次。
目前科室共有医生16名(其中中级职称6人,高级职称6人),护士17名(主管护师4名)。目前获取GCP培训证书的研究团队共18人,其中医生13人(高级职称8人,中级职称5人),护士5人(中级职称以上5人)。
研究团队
专业组负责人陈敬毅,主任医师,广州中医药大学兼职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1997年毕业于中山医科大学临床医学专业,东莞市中医院大内科副主任,内三科主任。为中国卒中学会中西医结合分会委员、广东省中医药学会卒中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中医药学会神经危重症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神经科专业委员会委员、广东省中医药学会脑病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卒中专业委员会委员、广东省保健协会抗衰老及脑变性病防治委员会常委、广东省保健协会抗衰老及神经调控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广东省保健协会神经系统疑难疾病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广东省保健协会脑健康分会委员、东莞市中医药学会中西医结合脑血管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东莞市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常务委员、东莞市中医学会脑心同治专业委员常务会委员等。
主要研究者缪晓路主任医师,职称中西医结合主任医师,临床医学博士,广州中医药大学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2016年被评为东莞市名医,2018年获东莞市杰出青年医学人才称号,2022年入选东莞市杰出青年医学人才引进培养项目,2023年获东莞市中医院(临床型)拔尖人才称号。现任中国中药协会脑病药物研究委员会常委,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神经科专业委员会常委,广东基层医药学会老年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东莞市中医药学会中西医结合老年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获东莞市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
科室简介
广州中医药大学东莞医院(东莞市中医院)内四科(脾胃病科,中医消化专业)是国家临床重点专科(中医专业)、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广东省中医药重点学科建设单位、广东省高水平临床重点专科、广东省中医名科、东莞市医学重点专科、2018年中医医院最佳临床型专科,岭南消化内镜医疗联盟成员单位,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区域(华南区)中医肝病诊疗中心联盟核心单位,岭南中医肝病诊疗技术与协同创新联盟成员单位,全国“功能性消化不良和大肠息肉”中医诊疗协作组副组长单位,广东省中医优势病种突破项目(慢性萎缩性胃炎、乙肝肝硬化)协作单位,东莞市中医药学会中西医结合消化病专业委员会主委单位、东莞市中医药学会脾胃病/肝病专业委员会主委单位。专科所获课题及专科建设专项资助累计近1000万。拥有广东省董明国名中医工作室、东莞市董明国名中医工作室、东莞市黄绍刚名中医工作室、东莞市周正名中医工作室等4个省市级名中医工作室。 医师团队人员25人,其中高级职称13人,中级职称8人、初级职称4人,博士4人、硕士18人。 专科拥有高清内镜设备,常规开展无痛内镜、胃肠道早癌筛查、小儿胃肠镜、超声内镜等,成熟开展各种内镜介入技术。近年开展内镜检查逾两万例,三级以上手术逾2000例。另外,拥有丰富的中医外治设备,如毫针、火罐、火龙罐、艾灸盒、电针治疗仪、中频治疗仪、生物信息红外线肝病治疗仪、通络宝、特定电磁波治疗仪等,结合本专科专病的特点,积极应用各种中医外治法,发挥中医特色治疗,提高了临床疗效。
研究团队
专业负责人兼主要研究者黄绍刚(药物及医疗器械专业PI),医学博士,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广州中医药大学东莞医院常务副院长,中医药防治功能性胃肠病研究团队负责人,国医大师杨春波学术经验传承工作室负责人,第五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继承人,全国中医药创新骨干人才,广东省中医院首批“青年名中医”、广东省杰出青年医学人才,广东省高校“千百十” 人才,广东省最强科室实力中青年医生。岭南名医,羊城好医生。现任中国中药协会消化病药物研究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系统疾病专业委员会脾胃学说应用与创新专家委员,中国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常委兼副秘书长,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内镜专业委员会候任主任委员,世界中医药联合会消化病分会常委,广东省中医药学会中医药标准化专业委员会第二届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内镜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广东省肝脏病学会中医药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等多个国家级及省级的专业学术团体职务。主持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项及省部级等各课题20余项,发表论文50余篇,SCI收录5篇,主编专著4部,获得专利3项。培养硕博士30余名。 主要研究者周正(医疗器械专业PI),东莞市中医院大内科副主任,脾胃病科学科主任兼内四科主任,主任医师,医学博士学位,广州中医药大学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东莞市名中医师承项目指导老师,现任东莞市中医学会中西医结合消化病学委员会主任委员、东莞中医学会理事会理事、广东省中医药学会消化病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广东省中医药学会肝病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广东省保健协会肠道保健分会常务委员、广东省药学会中医肝病用药专家委员会副秘书长、南方(岭南)中医肝病诊疗技术与协同创新联盟常务理事长、东莞市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副主任委员、东莞市医学会消化内镜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主持并完成国家级科研课题1项、省级课题1项、市级课题2项,获东莞市科技进步奖三等奖1项。 主要研究者袁瑞兴(医疗器械专业PI),东莞市中医院内四科副主任,主任医师,医学硕士学位,现任广东省中医药学会个体化证治专业委员会常委、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脾胃消化病专业委员会委员、广东省中医药学会消化道肿瘤防治专业委员会委员、广东省肝脏病学会中医药学会委员兼秘书、东莞市医学会中西医结合消化病学专业委员会常委、东莞市医学会消化内镜专业委员会委员。主持市级课题1项、参与省市级课题多项。
科室简介
我院心血管科以诊治心血管疾病为主,包括:胸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心痛(慢性稳定型心绞痛)、真心痛(急性冠脉综合征)、心衰病(心力衰竭)、眩晕(高血压)、惊悸(室性早搏)、怔忡(异位快速性心律失常、心脏传导异常)等疾病。科室传承全国著名中医临床学家何炎燊教授及广东省名中医叶小汉教授的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并在副院长叶健烽教授指导下积极吸收现代医学技术,并配合中药、针灸、理疗等多种诊疗手段,中西结合治疗心血管疾病。心血管科是广东省中医重点专科、国家级胸痛中心认证单位、高血压达标中心认证单位、房颤中心建设单位、东莞市医学临床重点专科、国家中医心衰病合作中心单位、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心力衰竭专病医联体成员单位、国家心血管病中心高血压专病医联体分中心、国家华南区域中医心血管专科联盟成员单位、广东省心源性卒中防治基地建设联盟单位等,由普通病房、心血管重症监护室(CCU)、心脏功能检查室、心脏介入导管室、心脏康复病房、专科门诊及名医工作室组成。总院心血管科(内五科)编制病床52张,其中CCU病床8张。科年门诊量超3万人次,年住院病人达4000人次,年心血管介入手术近1000例次。设有唐祖宣、沈宝藩国医大师工作室,叶小汉广东省名中医工作室,分别成立广东省人民医院心研所陈纪言主任、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血管部董吁刚主任名医工作室。
科室主任(中)医师3名,副主任中医师3名,主治(中)医师3名,医学博士2名,硕士5名,涵括中医、西医等多专业、多层次人才,专业技术梯队完善,技术力量雄厚。
研究团队
专业负责人叶小汉,主任中医师,广东省名中医,东莞医学(中医内科学)领军人才,东莞市一类名医,广州中医药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东莞市中医院内科教研室主任、大内科主任、心血管科学术学科带头人,第七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广东省首批名中医师承项目指导老师,现任广东省中医学会心血管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高血压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传统医学会心脏血脉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东莞市医学会心血管病学会副主任委员等。
主要研究者叶健烽(药物及医疗器械专业PI),东莞市中医院副院长,心血管学科主任,主任医师,教授,硕士生导师,东莞市胸痛中心联盟主席,东莞市一类名医,岭南名医,南粤好医生,东莞市最美科技工作者(2021)。现任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心血管急重症学组委员,中华医学会内科学分会血栓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国胸痛中心现场核查专家,中国房颤中心联盟第一届委员会委员,中国胸痛中心联盟中医院工作委员会委员,广东省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常务委员,广东省医师协会心脏重症医师分会常务委员,广东省医师协会内科医师分会常务委员,广东省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委员,急重症学组副组长,东莞市中医药学会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专委会主任委员,广东省高血压达标中心联盟质控组副组长,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论文五十多篇(SCI论文8篇),参与中国诊疗专家共识编写四部,SCI同行评议专家。
主要研究者侯炽均(医疗器械专业PI),东莞市中医院心血管科副主任(负责全面工作),主任中医师,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南粤好医生,东莞市杰出青年医学人才(2022)。现任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胸痛中心暗访专家、广东省中医药学会心血管病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心血管病预防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心血管介入专业委员会委员、广东省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委员、东莞市中医药学会脑心同治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东莞市中医药学会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东莞市胸痛中心联盟常务理事等。主持和参与省、市级科研课题多项,课题成果获东莞市科技进步奖,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论文十多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