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量:5188+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三级甲等 2025-07-11
机构电话:
机构传真:
机构邮箱:
接待时间:
周一至周五 8:00-11:30 13:30-17:00
中心筛选调研驭时快线
中心筛选调研驭时快线

科室

项目经验
IV期和上市后再评价,医疗器械临床试验

科室简介

【科室基本情况与学术地位】

我院康复中心致力于脑卒中、脊髓损伤、骨折术后、关节置换术等疾病的康复治疗,大力发展盆底康复、运动损伤康复。我们始终以提高临床疗效为目标,秉承着帮助患者“重拾健康起点,回归美好生活”的服务宗旨,通过先进的设备和专业的团队,为每一位患者制定个体化康复方案,帮助其重返家庭、回归社会。

康复中心为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建设的康复单位,天津市康复专业的首家医保单位、中医优势重点专科,天津市康复医学会主委单位和康复教学基地,是集医疗、科研、教学为一体的中西医结合的康复学科,涵盖了康复门诊、康复医学中心、康复病房一体化的中医康复服务体系。本科室具有经验丰富的康复医学专家、物理治疗师、护理人员,并且配备了包括经颅磁刺激、经颅直流电刺激、冲击波、等速肌力训练仪器及其他声、光、电、磁刺激在内的高端康复设备,针对盆底康复和运动损伤康复等。

查看更多

研究团队

张君涛,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康复中心主任。国家自然基金评审专家;教育部学位中心评审专家;天津市科技局评审专家;国家中管局循证课题组成员。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骨伤科分会常委;中国中医药信息学会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分会第一届理事会常务理事;中华中医药学会骨伤科分会委员;天津市中医药学会骨伤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天津市康复医学会脊柱脊髓专业委员会脊柱微创学组委员;国家CDFI及CCD医师等。

主研国家自然基金2项,参加2项,参加国家“十一五”课题2项、“十二五”课题1项、行业重大专项课题1项,省市级课题7项;获天津市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中华中医药学会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中华中医药学会专著奖6项,省部级成果10余项。共发表论文50余篇(包括SCI6篇),参编专著及教材共8部。发明专利5项(已授权1项),实用新型专利授权4项。


戴晓矞,女,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康复中心副主任。第五批全国名老中医石学敏院士学术思想继承人,武连仲全国名中医传承工作室负责人,中国针灸学会针灸与民族疗法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针灸学会手法量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针灸学会第三届脑病科学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药事机构神经内科专业负责人之一。

从事针灸临床工作30年,擅长针药并用中西医结合治疗脑血管病、高血压病、各种顽固性疼痛等,主要研究方向为针刺治疗脑血管病及其合并症并发症的临床研究。主编专著2部,撰写论文二十余篇,主持或参与新药研发临床试验40余项,参研国家中医药行业专项及省部级科研多项。

查看更多
项目经验
IV期和上市后再评价

科室简介

【科室基本情况与学术地位】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治未病健康管理中心是全国首批中医治未病试点单位,国家中医优势专科建设单位,经过近20年的发展,形成了以宣传中医养生防病知识,开展中医体质辨识,推广中医适宜技术为特色的中医健康管理中心。目前形成包括天津市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人、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津沽脏腑推拿”传承人、天津中医药大学“131人才工程”青年学科带头人在内的研究团队。

科室现为国家中医优势专科、天津市中医治未病中心、天津市中医治未病质量控制中心、天津市“十三五”重点专科、天津市中医膏方培训基地、天津市中医药学会治未病分会主委单位。

科室现拥有医护共31人,博士8人、硕士16人、学士7人;高级职称11人,中级职称9人,初级职称10人,其中13人已通过GCP培训并获得结业证书。

拥有先进的现代诊疗仪器设备,包括从超声骨密度仪、动脉硬化检测仪、幽门螺杆菌C14测试仪、超声多普勒血流分析仪、肺功能测试仪、心电图机、人体成分分析仪、医用全自动电子血压计、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眼底镜、智能采血系统、64排螺旋CT、中医四诊仪等。常规开展中医内外治干预方法,包括中药汤剂、中药茶饮、膏方、中医外治、饮食、起居、心理、运动等方法。


查看更多

研究团队

董桦,主任医师,现任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治未病健康管理中心主任,兼任中国康复医学会推拿技术与康复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民族医药学会推拿分会副会长、中华中医药学会推拿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民族医药学会疼痛分会常务理事、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中医手法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天津市中医重点专科质量控制中心委员、天津市健康教育专家等职务。作为天津市第一批中医药专家、全国第六批老中医药专家的学术经验继承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津沽脏腑推拿”传承人,继承应用津沽脏腑推拿开展疑难病诊治,推进杂合以治、内外兼治诊疗理念,发挥中医中药特色优势,临床疗效显著。

查看更多
项目经验
IV期和上市后再评价,IIT(研究者发起),医疗器械临床试验,体外诊断试剂临床试验

科室简介

【科室基本情况与学术地位】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生殖医学科是天津市具有特色的中西医结合生殖医学专科,倡导自然健康科学的备孕、孕育、分娩理念,下设生殖医学助孕科与生殖医学产科。学科先后入选天津市“131创新型人才团队——中西医结合生殖内分泌创新团队”、天津市卫健委第二批中医优势专科——中西医结合生殖医学专科,是天津市生殖健康学会主委单位、中华中医药学会生殖医学委员会、世界中医药联合会生殖专业委员会、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妇产科与辅助生殖分会、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中西医结合妇产与妇幼保健分会副主委单位,是天津市青年科技工作者协会生殖健康学术交流中心、中国男性精子功能与生育力评估大数据研究华北分中心。先后承办中国中医药信息研究会妇科分会第二次学术会议、中华中医药学会生殖医学分会第十三次学术大会等全国性学术会议,与全国23家医院建立了稳定的生殖障碍性疾病研究协作网络,每年惠及6万余名患者,在全国起到了良好的辐射作用。目前在华北地区中西医结合生殖医学学科处于领先地位,在2022年度中国中医院综合实力排行榜,居妇产生育专业天津市第一名。

现拥有医护人员37名,包括青年岐黄学者1名,天津市青年名中医1名。博士生导师2人,硕士生导师3人。2008年始培养中医妇科学及中西医结合专业硕士研究生,先后培养60余名硕士研究生,多位研究生获得“优秀毕业生”、“优秀班干部”、“优秀党员”等称号,获得“国家奖学金” 、“优秀硕博士毕业论文”等奖励。

生殖医学科是天津市首家开展“夫精人工授精技术”的中西医结合生殖专科,以中医药治疗不孕症、提高辅助生殖技术成功率为发展重点,突出中医药特色,针对生殖障碍疾病,采取中医药与辅助生殖技术相结合的诊疗模式,建立了个体化、规范化的中医生殖疾病诊疗体系,相关成果获2024年天津市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1项

查看更多

研究团队

夏天 主任医师 教授 博士研究生导师

青年岐黄学者,天津市青年名中医,天津市人民满意“好医生”,天津市“131”创新型人才第一层次人选,津门医学英才。兼任中华中医药学会生殖医学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妇科分会常务理事,中国中医药信息研究会妇科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中西医结合妇科内分泌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天津市生殖健康学会理事长。临床擅长运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不孕症、多囊卵巢综合征、反复试管移植失败、反复流产等。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项,获得科研奖励11项,主编论著1项,参编论著10余项,发表论文100余篇。

查看更多
项目经验
创新药,II期和III期,IV期和上市后再评价

科室简介

【科室基本情况与学术地位】

男科创建于1989年,是天津市公立医院较早开设的男性疾病诊疗中心,是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男科分会秘书长单位,中国中医药信息学会男科分会秘书长及副主委单位,天津市性学会男科分会主委单位,天津市中西医结合学会男科分会副主委单位。

经过35年的不断发展,在全科几代人的努力进取下,已形成人才梯队建设完善、中西医技术精湛、临床诊疗规范,集医疗、科研、教学为一体的正规化诊疗中心,科室年门诊量逾5万人次,现有主任医师1名,副主任医师2名,主治医师4名,医师2名,其中硕士生导师1名,博士研究生、博士后1名、硕士研究生5名。临床诊疗设备齐全,拥有前列腺治疗仪、全自动精子分析系统、精浆生化检测仪、阴茎神经阈值测量仪、美国阴茎硬度测量仪(RigiScan)等现代化的专科诊疗设备。

科研与教学方面:在男性不育症的中医药治疗、性功能障碍的中西医结合诊疗以及前列腺疾病针药联合治疗等方面相继开展多项中西医基础与临床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中国博士后基金1项,天津市卫健委课题5项,天津市教委课题2项。基于“肾精亏虚,精室血瘀”治疗弱精子症体系构建与应用获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早泄的关键证候机制与创新应用研究获中国民族医药协会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主编书籍《中医泌尿男科学》获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学术著作奖三等奖。此外,获天津市卫生局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中国中医科学院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2项。设有男科学方向硕士点,累计发表SCI论文17篇,核心期刊论文200余篇,主编及参编行业高水平和认可度的男科学专著40余部,如《郭应禄男科学》、《中医泌尿男科学》等。参编多部中国中医药信息学会男科分会、中华医学会男科分会等发布的男科疾病诊疗指南、专家共识等。参编《中医男科学》、《中西医结合男科学》等多部“十三五”、“十四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规划教材。

查看更多

研究团队

耿强,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男科行政主任,副主任医师、副教授、医学博士、中国中医科学院博士后、硕士生导师,全国中西医结合男科青年名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审专家,中国中医药信息学会男科分会副会长,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男科分会秘书长;

兼任中华医学会男科分会青年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男科分会全国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生殖医学分会全国委员,天津市性科学协会男科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天津市医学会男科分会副主任委员,天津市性科学协会科普分会副主任委员。“十三五”规划教材《中医男科学》、“十四五”规划教材《中医男科学》、《中西医结合男科学》编委、《中华男科学杂志》、《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杂志》、《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Integrative Medicine in Nephrology and Andrology 》(英文版)编委,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中国博士后基金1项、局级课题4项、横向课题2项。科研成果获省部级一等奖2项,省部级三等奖3项。主编男科专业书籍3部,参编专著20部,参编中华医学会男科学分会《2022版男科疾病诊断治疗指南》。发表SCI论文15篇,核心期刊论文50余篇。

查看更多
项目经验
创新药,II期和III期,IV期和上市后再评价

科室简介

【科室基本情况】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泌尿外科是集医疗、教学和科研于一体的临床科室。现有医护人员25人,其中主任医师2人,副主任医师5人,硕士及以上学历12人。泌尿外科秉承现代微创手术与传统中医药相结合的治疗理念,学科规模逐渐扩展,人员梯队合理,技术力量雄厚。科室引进多种先进诊疗设备,继承创新,优势互补,为惠者提供优质服务。设有泌尿外科病房(南院区)、泌尿外科门诊(南北院区)、泌尿碎石门诊(南北院区)和泌尿碎石急诊(南院区)。

科室注重中西医结合诊疗,现已开展泌尿系结石微创治疗,经尿道前列腺激光汽化除术,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及激光剜除术,多种泌尿系肿瘤的腹腔镜微创手术、精囊镜微创手术技术及尿动力学检查。对于结石镇痛、结石预防、慢性前列腺炎及良性前列腺增生等疾病发挥中医药特色,自创清康灌肠液、化瘀清石汤、排石止痛汤、芒针针灸治疗,取得较佳疗效,并在相关杂志发表多篇论文。

科室共承接药物临床项目近20项。

查看更多

研究团队

金珊,男,1970年1月生,医学博士,教授,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擅长前列腺炎、前列腺增生、前列腺癌、膀胱肿瘤、泌尿结石、肾肿瘤、泌尿系统感染、排尿功能障碍等疾病诊疗。现任中国医师协会泌尿外科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泌尿外科专业委员会委员、天津市中西医结合泌尿外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性与生殖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天津医师协会男科分会副会长。为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十四五规划教材”《外科学》副主编,《中西医结合外科学》编委。参编专著三部。主持天津市卫健委课题2项,作为主研人员参与国自然课题2项。

田振涛:科主任、医学硕士、副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西医外科教研室:主要从事泌尿系结石和肿瘤的病因学研究。擅长前列腺增生激光汽化除手术、泌复杂结石的腔内微创手术以及各种腹腔镜微创手术。任中国医促会泌尿生殖医学分会委员,天津中西医结合学会泌尿外科分会常务委员,天津医疗健康学会泌尿外科专委会常务委员,天津市医学会泌尿外科分会青年委员,天津市医学会泌尿外科分会结石组委员,天津市医学会泌尿外科分会微创学组委员,天津市医学会泌尿外科分会激光学组委员。

查看更多
项目经验
II期和III期,IV期和上市后再评价,医疗器械临床试验

科室简介

【科室基本情况与学术地位】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皮肤科始建于1986年,是国家中西医结合医学中心毛发专病医联体单位、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华北区域中医专科诊疗中心皮肤病专科联盟成员单位、中西医结合皮肤疾病临床研究合作联盟单位、京津冀皮肤科中西医融合发展联盟单位、天津市西青区化妆品不良反应监测单位。

科室现在职医师16人(均为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学历),护师2人,南院区门诊设有7间诊室,并独立设置临床试验受试者接待室、光电治疗室、综合治疗室,日均门诊量达300余人次。

学科建设发展以痤疮、黄褐斑、白癜风、银屑病、湿疹、特应性皮炎、荨麻疹、带状疱疹及各种脱发为中医皮肤科优势病种,同时在治疗变态反应性皮肤病、感染性皮肤病、自身免疫性皮肤病方面形成了中西医整合治疗体系,在皮肤外科手术、光电治疗技术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传统中医与现代技术不断融合,继承创新,优势互补,内外兼治,满足了患者对各类常见皮肤病全方位、个体化的诊疗需求,在我市皮肤科医疗领域独具特色。

查看更多

研究团队

张秉新,医学博士,主任医师,擅长中西医结合,标本兼治,治疗各种常见皮肤病、大疱性皮肤病、结缔组织病、各种性传播疾病。对色素性皮肤病、大疱性皮肤病、皮肤光老化防治有深入研究。现任中华中医药学会皮肤科分会第五届委员会委员、天津市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第十一届委员会常务委员、天津市中西医结合学会第六届皮肤性病专业委员会委员、天津市中西医结合学会第一届医学美容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天津市医疗健康学会第二届皮肤性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查看更多
项目经验
创新药,II期和III期,IV期和上市后再评价,IIT(研究者发起),医疗器械临床试验

科室简介

【科室基本情况与学术地位】

老年病科为天津市中医优势专科,依托天津市中西医结合学会老年医学专业委员会、天津市中医药学会老年病专业委员会,围绕“医疗联合、专科联盟、合作建院、科室托管、科研协作”等模式,扎实推进优势专科的辐射能力和影响力建设;托管西青区中医医院综合内科,共建老年病科;与津南区八里台镇卫生院建立了高血压双向转诊机制;对口帮扶甘肃省庆阳市庆城县人民医院,开设老年病门诊,指导省级老年病重点专科的申报及省级老年友好医院重点科室、省级慢病重点科室验收工作。

老年病科现有床位51张,现有医师27名(高级职称10名),护士17名。研究团队现有药物临床试验研究团队人员20名,其中研究医生18名,研究护士2名,关键人员均参加过GCP培训并获得培训证书。专业制定了具有专业特色的药物临床试验管理文件体系,如中医老年病专业高尿酸血症、痛风、高脂血症临床试验方案设计与评价技术规范。科室具有经颅磁脑反射、经鼻高流量氧疗仪、24小时血压监测仪、72小时动态心电监测仪、动脉硬化检测仪、 一氧化氮呼气测定(FeNO)仪、睡眠呼吸监测设备、多普勒彩色超声仪、心电图机、心电监护仪、除颤仪等临床专业所需及抢救用设施设备

科室共承接药物临床项目近30项。

查看更多

研究团队

刘学政,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承担课题5项,包括省部级课题1项,地市级课题4项。出版论著1篇,发表论文10余篇。

2005年4月—9月天津市第三中心医院进修重症专业;

2018年9月—12月意大利佛罗伦萨圣乔瓦尼上帝医院进修急诊重症专业。

兼任天津市中西医结合学会老年医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抗癌协会肿瘤重症医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重症医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老年医学会重症医学专业委员会委员。

查看更多
项目经验
创新药,II期和III期,IV期和上市后再评价,医疗器械临床试验

科室简介

【科室基本情况与学术地位】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急症部成立于1987年,在国内率先提出并形成“中西结合、针药结合、内外结合”的三结合中医急诊诊疗模式。作为首批中管局中医、中西医结合临床急诊基地建设项目单位,设有急诊、急症科一/二病区、综合ICU四个部门,我科室每月病房出入量在240余人次左右,急诊量日均300余人次,急诊高峰达到日均1000人才左右。是国家中医优势专科,天津市中医优势重点学科,重点专科厥脱协作组,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十二五”重点专科,中国急诊专科医联体急性感染规培诊疗培训基地,天津市中医急诊专科联盟主席单位,首批中国急诊质控联盟成员单位,天津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急诊学基地,国家中医紧急救援队伍和紧急医学救援基地,国家中医疫病防治队伍和疫病防治基地,国家中医紧急救援基地联盟副主席单位,天津市劳动竞赛示范集体,天津市级教学团队。目前全科拥有医务人员34名,其中主任医师7人,副主任医师7人,博士6人,硕士27人,学术带头人1人,全国中医优秀临床人才1人,天津市首届西学中高级人才1人,天津市创新型人才培养工程第三层次人选1人。急症教研室重视基础与临床研究,目前已获批国自然1项,教委课题5项,卫健委课题3项,学会课题8项,院级课题11项,人才类项目3项。10年来,科室依托相关中心和基地开展多项研究,承担11项科研课题,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项,获多项成果。

科室配有呼吸机、多种模式床旁血滤机、重症超声、支气管镜等先进医疗仪器设备,对休克、昏迷、脏器衰竭、重症感染、卒中后功能障碍等诊治有丰富经验。临床中采用经皮气管切开术(PDT)、呼吸支持技术、血液净化技术、重症监测技术进行生命支持与监测,结合中医特色技术如耳穴埋豆法、中药湿敷疗法、直流电药物透入疗法、中药保留灌肠等以清热解毒、活血化瘀促进机体阴阳平衡,以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

科室承接过80余项药物临床试验项目。

查看更多

研究团队

刘毅,主任医师,医学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现任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急症部党总支书记、行政科主任、急诊教研室主任,急症部学科带头人,天津市首届西学中高级人才,全国第二批西学中优秀高级人才。

作为南院急症部PI参与中药新药、临床再评价及中保药研项目40余项。

查看更多
项目经验
II期和III期,IV期和上市后再评价,IIT(研究者发起)
项目经验
承接过药物临床试验30余项,适应症包含急性四肢闭合性软组织损伤、神经根型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及腰椎骨性关节炎等疾病。

科室简介

【科室基本情况与学术地位】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推拿科始建于1958年,作为国家中医优势专科、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国家中医区域(专科)诊疗中心、国家教育部重点学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高水平重点学科、天津市“重中之重”重点学科,拥有国家中管局推拿手法生物效应三级实验室、天津市中医推拿研究所、天津市普通高等学校推拿实验教学中心、天津市级教学团队、天津市级科普基地,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津沽脏腑推拿”,是集医、教、研、宣为一体的中医内外兼治诊疗中心。

在学术带头人王金贵教授带领下,科室拥有岐黄学者1人,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人、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2人,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指导老师1人、传承人4人,霍英东教育基金会青年教师奖1人,全国百名杰出青年中医1人,天津市名中医2人,天津市级教学名师1人,天津市卫生健康行业高层次人才“海河医学学者”1人,“青年医学新锐”1人。同时,科室专注于推拿为主中医内外兼治法治疗伤科、内科、儿科疾患的临床与科研工作,长期以来深度挖掘整理传统推拿特色疗法,成功打造“津沽推拿”品牌,并形成“津沽脏腑推拿”“津沽伤科推拿”和“津沽小儿推拿”三大分支。

科室下设骨伤推拿科、脏腑病证科、小儿推拿科三个亚专科。开放床位数176张、门诊18间、中医外治特色疗法综合治疗单元4个、导引康复室2间。开辟形成“北院区优势病种—颈腰膝伤科疾病,南院区特色病种—肌张力障碍疾病”的发展格局。科研方面,以传承创新作为科室发展的强大引擎,目前主持承担各级别课题120项,其中包含“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基金在内的国家级课题27项,形成科技研究成果集群,包括省部级科技奖励13项,其中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国家授权专利13项。此外,牵头制定中华中医药学会《脏腑推拿技术操作规范》、参编世界卫生组织的《WHO推拿操作规范》《WHO推拿培训规范》、牵头参与制修订12项中医临床诊疗指南。同时,科室作为天津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天津市教学团队、天津市普通高校推拿实验教学中心,主持编写世界中医学专业核心课程教材《推拿学》及国家级规划教材66部,出版著作43部,引领推拿教育国内外发展。

科室作为中国脏腑推拿联盟的牵头组建单位,拥有8家脏腑推拿联合核心单位,32家华北地区推拿联盟单位,41家天津市推拿专科联盟单位,有效实现专科优势医疗资源的下沉。同时,围绕津沽推拿三大分支,每年定期举办多项国家级及天津市级继续教育培训班,目前学习人员已遍布北京、上海、广东、辽宁、山东、吉林、云南等地,且已辐射至哥伦比亚、意大利、加拿大、美国等国家及台湾地区。此外,与加拿大安大略中医学院、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等开展学术交流项目,推动推拿的国际化发展。

科室综合实力国内领先,在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国中医科学院联合发布的2022年度、2023年度《中医医院学科(专科)学术影响力评价研究报告》中,本学科分别获得全国中医医院推拿学科(专科)学术影响力第一名、第二名。《医院蓝皮书中国医院竞争力报告(2024)》榜单中,本专科获得中医医院推拿科标杆榜首。

承接过药物临床试验30余项,适应症包含急性四肢闭合性软组织损伤、神经根型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及腰椎骨性关节炎等疾病。

查看更多

研究团队

【专业PI简介】

李正飞,男,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硕士生导师,天津市中医经典传承人才,现任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推拿科副主任。兼任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推拿手法专业委员会理事,中国民族医药学会推拿分会理事,天津市中医药学会青年委员,天津市中西医结合学会青年委员。擅长应用中药、针灸、推拿等方法治疗各型颈椎病、腰椎病、膝关节病等脊柱四肢关节疾病,同时在失眠、眩晕、便秘、腹泻等内科疾患的治疗方面也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长期从事推拿治疗作用机制、疗效观察等方面研究,共主持参与各级课题10余项,以第一作者发表中英文论文近20篇。先后参编论著3部,其中参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十四五”教材1部。

查看更多
项目经验
创新药,II期和III期,IV期和上市后再评价,IIT(研究者发起),真实世界研究

科室简介

【科室基本情况与学术地位】

我院肿瘤科成立于1957年,承载着四代肿瘤专家的不懈拼搏与智慧结晶,现发展成为我市三级甲等医院中唯一以中医肿瘤内科为主的肿瘤专科。科室凭借良好的临床疗效、优质的服务质量赢得了患者及家属的良好口碑,在全国同领域中具备了较强的实力和影响力,占据了重要的学术地位。

肿瘤科是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国家中医优势专科建设单位、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区域中医(专科)诊疗中心建设单位、卫生部癌痛规范化治疗示范病房、全国前列腺癌协作组组长单位、前列腺癌中医标准化研究组长单位、中国抗癌协会中西整合前列腺癌专业委员会主委单位、天津市中医肿瘤研究所、天津市中医药学会肿瘤专业委员会主委单位、天津市抗癌协会肿瘤传统医学专业委员会主委单位、全国首批CINV规范化管理示范病房、癌症相关性疲乏(CRF)规范化诊疗病房全国首批优秀单位、中国肿瘤营养基层500强培训基地,牵头成立了天津市中医肿瘤专科联盟、天津市中西医结合前列腺癌联盟。并已形成合理的人才梯队,其中博导2人,硕导12人,全国名中医1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人,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2人、继承人7人,全国中医药院校优秀青年1人,教育部新世纪人才1人,天津市名中医1人,天津市“131”人才3人,天津市“首批卫生计生行业高层次人才选拔培养工程”医学新锐1人,天津市教学名师1人,天津市青年创新骨干人才2人。

本专科在全国名中医、学术带头人贾英杰教授与学科带头人孔凡铭主任的带领下,以“黜浊培本”为治癌新理念,以重点专科建设为特色,以中西医结合科学研究为优势,以多学科交叉协调为发展格局,立足天津、面向全国、辐射世界,建设高层次、外向型、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中医肿瘤研究基地。开展中医诊疗技术10余种、现代诊疗技术30余种,并创立多途径、多手段、多方法“立体治疗”恶性肿瘤的新模式。科室四个病区开放病床191张,年门诊量10万人次,年出院人数7500人次。在“以中医为主,走中西医结合道路;以内科为主,向微创外科发展”的模式指导下,常规开展中药联合化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等肿瘤内科治疗,同时开展实体瘤的I125粒子植入术、肿瘤射频消融术、动脉灌注化疗、神经阻滞/毁损、病患自控镇痛术等微创治疗作为内科治疗的有益补充。结合中医肿瘤专科特色,以中医药的全程介入,针药并用,以促进肿瘤术后恢复、肿瘤治疗减毒增效,有效延长了患者的生存期,改善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查看更多

研究团队

贾英杰,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首席专家,二级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全国名中医。第六、七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天津市教学名师;

兼任中国抗癌协会肿瘤传统医学专业委员会前任主委,中国抗癌协会中西整合前列腺癌专业委员会主委,世中联肿瘤专业委员会副主委,世中联肿瘤经方治疗研究专业委员会副主委,天津市抗癌协会副理事长,天津中医药学会肿瘤专业委员会主委。

先后承担并完成国家级及省部级课题20余项;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项、三等奖2项;中华中医药学会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发明专利8项;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其中SCI论文63篇,总影响因子249.4分;主编肿瘤学专著6部,培养硕士、博士研究生100余名。


孔凡铭,肿瘤科科主任、主任医师、医学博士、博士生导师。国家中管局第七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人,美国康奈尔大学访问学者,天津市首批“卫生计生行业高层次人才选拔培养工程”人才计划,天津市“131创新型人才培养工程”人选;

兼任中华中医药学会肿瘤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肿瘤经方治疗研究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中国抗癌协会中西整合肺癌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天津市抗癌协会肿瘤传统专业委员会侯任主委等。

近五年承担课题10余项,主持或参与国家级、省部级课题6项;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身份发表中英文论文50余篇,其中SCI收录文章30余篇;申请国家专利3项,授权2项;主编出版学术著作2部

查看更多
项目经验
创新药,II期和III期,IV期和上市后再评价

科室简介

【科室基本情况与学术地位】

乳腺外科秉承我院50余年中医治疗乳腺疾病的经验,突出“微创、中医中药”的理念,发挥中医治疗乳腺疾病的优势,形成以中医辨证治疗为主,中西并重的特色专科。目前是中华中医药学会乳腺病分会、世中联乳腺病分会常委单位;中医乳腺专科、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专病在天津处于领先地位。临床诊疗过程中突出中医优势专病和“简、便、验、廉”的特点,开展乳腺炎症性疾病、乳腺增生性疾病、乳腺肿瘤性疾病的中医药综合治疗及手术治疗,注重整体辩证与局部辩证相结合、内治法与外治法相结合、手术与中药相结合、辩证调护与功能保护相结合,开设非哺乳期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急性哺乳期乳腺炎、乳头内陷三个专病门诊及乳腺结节MDT门诊,开展中医手法按摩通乳、中药局部贴敷、中药热奄包治疗、刮痧、温灸、耳穴压豆,配合乳络疏通治疗系统、中药离子透入等多项中医非药物疗法,研发多种内服、外用专科院内制剂,年门诊量4万余人次。结合每年“三八”妇女节、母亲节、乳腺癌防治月举办“关注女性健康”义诊及健康咨询,不定期走进社区、企业进行乳腺疾病筛查、科普讲座等公益活动。

乳腺外科现有医护人员17人,其中医生9名,主任医师1名,主治医师5名,医师3名;博士2名,硕士6名,本科1名。

医院配有乳腺核磁、乳腺钼靶X光机、乳腺彩超、乳腺超声造影、乳腺病理,科室配备乳腺彩超、安珂乳腺微创旋切系统、乳络疏通治疗系统、乳导管镜、电动吸乳器、温灸仪、氦氖激光、微波等治疗设备。

近年来,承接药物临床试验5项。

查看更多

研究团队

贾建东,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乳腺外科科主任,从事中医外科临床医、教、研工作34年。擅长各种疑难乳腺疾病的诊治,主持并参与中医外科乳腺病、疮疡病多项临床药物观察。多年来担任中医药大学《西医外科学》、《中医外科学》、《中西医结合外科学》、《中西医结合肛肠病学》的教学及临床带教管理;参编 “十二五”、 “十三五”规范化教材《中医外科学》;参加国家“十一五”、“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基金项目研究2项,完成省市级科研4项,天津市教委课题1项;乳腺增生药物II期、III期药物临床观察横向课题4项,治疗设备横向课题2项;天津中医药大学大学教学改革课题2项。在一类专业杂志发表论文20余篇,参编专业著作10部。

查看更多
项目经验
创新药,II期和III期,IV期和上市后再评价,IIT(研究者发起)

科室简介

【科室基本情况与学术地位】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身科成立于1993年,2000年成立病房,为临床一级科室。现有门诊(16间)、病房(实际开放床42张),配备心理测查室、中医综合治疗室、心理治疗室、生物反馈治疗室等。现有天津市名中医1名,国医大师阮士怡传承人/博士后1名,全国第七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继承工作导师1人、继承人1人,天津市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指导老师2名、继承人6名,天津中医药大学首批名医师带徒导师1名、继承人1名。累计培养硕士研究生三十余名,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9名,学科整体实力逐步提高。

目前本科室已形成了以专家为核心,中青年科技人才为骨干力量的专业技术梯队,在全国神志病学领域树立了较高的学术地位。2001年荣获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新技能开发奖、天津市卫健委与天津日报社联合评比认定科室为诚信科室;2011年被天津市卫健委批准为中医重点专科;2012年成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二五”重点专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二五”重点培育学科、“健康中国—全国抑郁症及失眠症健康促进项目教育基地”;2017年成为天津中医药大学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医结合合作单位;2018年成为中华医学会心身医学分会首批“中国心身医学整合诊疗中心”;2019年成为中华医学会心身医学分会“中国心身教育联盟基地”;2022年成为中华医学会首批“高级心身医学整合诊疗中心”、天津市卫健委中医优势重点专科。本学科是天津市精神医学、心身医学、康复及亚健康等多个领域的学科主委、副主委、常委及委员单位,为药物临床试验机构中医精神科备案专业。中医诊疗水平处于全国先进行列,已成为集医疗、教学、科研和预防为一体的神志病中医治疗中心。

科室共承接过药物临床试验40余项,适应症包括失眠症、抑郁症、偏头痛等。

查看更多

研究团队

沈莉,主任医师、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现任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身科科主任,国家中管局重点学科带头人,天津市优势中医专科带头人。兼任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心身医学专业委员会第七届名誉主委,中华中医药学会心身医学分会常委,天津市睡眠研究会副理事长,天津市心理健康服务协会副会长。主持省市级课题2项,参加国家级课题2项,发表论文30余篇,主持或参加药物临床试验3项。

查看更多
项目经验
组长单位牵头项目,创新药,II期和III期,IV期和上市后再评价,IIT(研究者发起)

科室简介

【科室基本情况与学术地位】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感染疾病科成立于2017年4月。科室以诊治非传染性感染性疾病(细菌、真菌感染)为主,2020年新冠疫病爆发后,科室全部人员投入发热门诊建设,负责疫情监控、信息上报、传染病防治、新冠病例筛查转运、发热病例会诊等工作。2023年后,科室工作逐步向中西医结合防治传染病及诊治非传染性感染性疾病的方向调整。

感染疾病科是天津市国家中医疫病防治基地建设单位,天津市国家中医疫病防治队依托单位,天津市中西医结合学会传染病专业委员会副主委单位,天津市中医药学会呼吸病专业委员会副主委单位,天津市感染性疾病科专科联盟成员单位。

科室目前共有医生11人,其中主任医师4人,副主任医师4人,主治医师1人,医师2人。医学博士3人,医学硕士8人,博士生导师1人,硕士生导师6人。

查看更多

研究团队

刘旻,主任医师、医学博士、博士生导师,天津市青年名中医。兼任中华中医药学会感染病分会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热病专业委员会委员、天津市中医药学会传染病分会副主任委员、天津市中医药学会呼吸病分会副主任委员、天津市中医药学会内科专业委员会常委。学术专长:擅长中医/中西医结合诊治各系统感染性疾病(如:流感、新冠、肺炎、肾盂肾炎、丹毒等),在慢性呼吸道疾病(慢性咳嗽、肺纤维化等)诊治方面也具备丰富的临床经验。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1项,国家自然基金面上项目1项,国家中管局课题1项,天津市卫生局课题3项,天津市教委课题1项。主持及参与药物临床试验60余项。出版专著1部,参编教材2部,发表论文60余篇,其中SCI-2篇。

查看更多

科室简介

【科室基本情况与学术地位】

我院耳鼻喉科成立于1984年,目前为天津市中医药学会耳鼻咽喉分会主任委员单位、天津市中西医结合学会耳鼻咽喉分会名誉主任委员单位,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耳鼻咽喉科专业委员会耳鸣基地,全国眩晕医学专科联盟单位、全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联盟成员单位,中药新药耳鼻喉专业临床试验机构,为中医耳鼻喉科硕士学位培养点、天津市中医耳鼻喉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

第七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1人,学术继承人1人;天津市名中医1人;天津市学术经验指导老师1人,学术经验继承人2人。拥有多种国内先进的诊疗设备,开设耳鸣耳聋、眩晕、过敏性鼻炎专病门诊。

科室拥有完善的师资队伍和学术梯队,全科现有医护人员25人,包括医务人员18人,护理人员7人。其中高级职称6人,主治医师9人,医师3人,包括硕士研究生学历13人。研究团队现有药物临床试验研究团队人员16名,其中,研究医生12名,研究护士4名。均参加过GCP培训并获得培训证书。

耳鼻喉科自承接药物临床试验工作以来,共承接中药新药、上市后再评价及中药保护等临床试验项目60余项。

查看更多

研究团队

谯凤英,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耳鼻喉科学术带头人,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第七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天津市名中医,第一批、第二批天津市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现任中华中医药学会耳鼻喉科分会顾问,中国中药协会耳鼻咽喉药物研究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天津市中医药学会耳鼻咽喉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天津市中西医结合学会耳鼻咽喉专业委员会名誉主任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耳鼻咽喉科杂志》、《中医眼耳鼻喉杂志》、《中医耳鼻喉科学研究》、《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编委。培养研究生及继承人36名,牵头、参与制定全国中医临床诊疗及应用指南、专家共识共12项。荣获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天津市教学成果二等奖各1项,填补天津市医药卫生空白新技术3项,完成市级课题2项、发明专利2项。主持或参加中药新药、上市后再评价及中药保护临床试验研究60项。

韦升利,耳鼻喉科副主任,党支部书记,副主任医师。天津市中西医结合学会耳鼻咽喉专委会副主任委员;世界中联耳鼻喉口腔科专委会理事;中华中医药学会耳鼻喉分会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耳鼻喉咽喉专委会青年委员等;主持并参与完成科研课题及新技术引进6项,在国际及国内期刊发表论文10余篇。编写人民卫生出版社“十四五”规划教材《中西医结合耳鼻咽喉科学》。主持或参加药物临床试验6项。

查看更多
项目经验
II期和III期,IV期和上市后再评价,IIT(研究者发起)

科室简介

【科室基本情况与学术地位】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血液科自 1972 年创立,由津门名医陶健修主任开启征程。历经五代传承、半个世纪的不懈耕耘,现已成为天津市规模最大的中医、中西医结合治疗血液病的临床科室,开放 85 张床位。科室独创 “补肾化痰活血法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中西医结合单元疗法治疗急性白血病”“益气养阴解毒法清除微小残留,逆转白血病耐药” 等特色疗法,凭借卓越的临床疗效与优质服务,赢得患者及家属的高度赞誉,在全国血液病领域具备强大实力与深远影响力,占据重要学术地位。

科室现有主任医师 3 人、副主任医师 7 人,博士生导师 2 人、硕士生导师 6 人。其中,包含 1 名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2 名天津市名中医、1 名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2 名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人、2 名天津市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人以及 1 名天津市 “131” 人才。近年来,承担省部级以上课题 30 余项,荣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 7 项,编写 17 部教材及专著。

血液科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与重点专科、国家中医优势专科建设单位、天津市中医优势重点专科。同时,在多个学术组织中担任重要职务,如中华医学会 ITP 规范化诊疗中心、中华中医药学会血液病分会副主委单位、中国民族医药学会血液病分会副主委单位、世界中医药联合会血液病专业委员会副主委单位、中国抗癌协会中西整合白血病专业委员会副主委单位、京津冀中西医结合血液病联盟副理事长单位等,在行业内发挥关键引领作用。

查看更多

研究团队

史哲新教授,医学博士,教授级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天津市名中医,肩负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重点学科学术带头人重任。从事中西医结合治疗血液病临床及科研工作超 30 年,积累深厚经验,尤其在六神丸逆转白血病细胞多药耐药及治疗微小残留白血病的临床与实验研究中成果斐然,为血液病治疗领域贡献重要力量。

张莹教授,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作为第六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贾英杰教授学术经验继承人,在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深耕中西医结合肿瘤临床、科研和教学工作 20 年。擅长运用中医辨证论治、内外兼治之法,精准治疗各类血液疾病和肿瘤,在贫血、白血病、淋巴瘤、乳腺癌、肺癌、妇科恶性肿瘤、消化道恶性肿瘤等病症的治疗上颇有建树,深受患者信赖。

查看更多
项目经验
组长单位牵头项目,创新药,II期和III期,IV期和上市后再评价,IIT(研究者发起)

科室简介

【科室基本情况与学术地位】

风湿克疫科是国家中管局重点专科、重点学科、国家优势中医专科、天津中医优势重点专科,国家中管局重点专病燥痹协作组组长单位、中

国中西医结合学会风湿病专委会主仸委员单位、中国中药协会风湿克疫病药物研究专委会主仸委员单位、天津市中西医结合学会、天津市中医

药学会风湿病分会主仸委员单位,现有床位96 张,年住院2000 余人次,门诊量6 万余人次,中华中医药学会联合中国中医科学院发布的《中医医院(专科)学术影响力评价》(2021 年度、2022 年度)全国第二。在类风湿关节炎、干燥综合征、系统性红斑狼疮等研究方面处于国内领先地位。学科现在是成华北地区最大的集临床、科研、教学于一体的中医痹病诊疗基地。 

近年来牵头、参加Ⅱ、Ⅲ期药物临床试验项目28项。

查看更多

研究团队

刘维教授,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生学历,第八届国家卫生计生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国家中管局岐黄学者,全国名老中医工作室负责人,第六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继承工作指导老师

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天津市名中医,现任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风湿类疾病专委会主任委员、中国中药协会风湿免疫病药物研究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内科分会副会长、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中医药免疫专业委员会副会长、中华中医药学会风湿病专业委员会名誉副主任委员、天津中医药学会风湿病专业委员会主委、天津市中西医结合学会风湿类疾病专业委员会主委。

查看更多
项目经验
组长单位牵头项目,NMPA核查,创新药,II期和III期,IV期和上市后再评价,IIT(研究者发起),真实世界研究
项目经验
肾病科共承接过药物临床试验40余项,代表项目如下,涉及病种包括慢性肾脏病、糖尿病肾病、膜性肾病、慢性肾衰竭等。

科室简介

【科室基本情况与学术地位】

肾病科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优势专科和重点学科、国家慢性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天津分中心、天津市慢性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天津市中医药重点学科、天津市中医优势重点专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优势学科继续教育基地、天津市中西医结合学会肾脏疾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单位、天津市中医药学会肾病分会主任委员单位,拥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三级实验室1个,全国名中医传承工作室1个、国家中管局名老中医专家传承工作室3个、天津市名中医传承工作室2个,是天津中医肾病专科联盟牵头单位、天津中医一附院慢性肾脏病防治科普基地(天津市级科普基地)及中华中医药学会杨洪涛名医名家科普工作室建设单位。学科有全国名中医1人、天津市名中医4人、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4人、全国中医临床优秀人才3人、天津市青年名中医2人、天津市青年医学新锐2人、天津市高校中青年骨干创新人才1人。开设了慢性肾衰竭、糖尿病肾病、慢性肾脏病、膜性肾病、腹膜透析等专病门诊。为卫生部首批全国腹膜透析培训示范中心,是中医领域最大的腹透中心。

肾病科共承接过药物临床试验40余项,代表项目如下,涉及病种包括慢性肾脏病、糖尿病肾病、膜性肾病、慢性肾衰竭等。

查看更多

研究团队

【主要研究者(PI)简介】

杨洪涛,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

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第六批全国名老中医药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2022年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建设项目专家,天津市首届中青年名中医,天津市名中医。兼任中华中医药学会肾病分会名誉主任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肾脏疾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天津市中西医结合学会肾脏疾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副总编辑。

从事中医、中西医结合肾脏病防治工作30余年,在原发性肾病(IgA肾病、膜性肾病)、继发性肾病(糖尿病肾病)、慢性肾衰竭、腹膜透析并发症防治等方面经验丰富。

肾病科学术带头人,作为首席科学家主持完成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中医药现代化研究”重点专项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6项。2022年入选首批中华中医药学会名医名家科普工作室。发表学术论文 200 余篇,SCI 论文 30 余篇,出版图书6部。获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科学技术奖3项、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4项、天津市人民政府科技进步奖1项、天津市五一劳动奖章等其他奖项若干。

杨波,肾病科主任,主任医师,医学博士,博士研究生导师。

天津市青年名中医,第六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学术继承人,天津市青年医学新锐,天津市高校中青年骨干创新人才。

毕业于天津中医药大学中医内科学(肾病方向)专业,从事临床工作16年,擅长中医及中西医结合治疗IgA肾病、膜性肾病等原发性肾脏病,糖尿病肾病、狼疮性肾炎等继发性肾脏病,急/慢性肾衰竭,泌尿系感染等肾脏疾病。尤擅长腹膜透析治疗终末期肾脏病,及中西医结合治疗腹膜透析相关并发症。长期致力于①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慢性肾脏病的临床和基础研究;②中医药提高肾透析患者生存质量的临床及基础研究。

主持完成国家及省部级等科研课题8项,参研10 项。发表学术论文近50篇,参编教材及专著6部。中华中医药学会肾病分会副秘书长兼常务委员;中国民族医药学会肾病分会副会长;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虚证与老年医学专委会委员;中国老年医学学会肾脏病学分会委员;中国中药协会肾病中药发展研究专委会委员;天津市医学会肾脏病分会副主任委员;天津市医疗健康学会肾脏病分会副主任委员;天津市康复医学会肾脏病康复分会副主任委员;天津市中医药学会肾病专委会常委;天津市中西结合学会肾脏疾病专委会委员;天津市医师协会肾脏内科医师分会常委。

查看更多
项目经验
组长单位牵头项目,NMPA核查,创新药,II期和III期,IV期和上市后再评价,IIT(研究者发起),真实世界研究
项目经验
科室承接过药物临床试验40余项。

科室简介

【科室基本情况与学术地位】

消化科成立于1989年,三十余年来历经多位中西医专家的共同努力,成长壮大,发展至今天。目前为天津市中医重点专科、天津市中医优势病种重点专科、中管局华北区域中医专科诊疗中心脾胃专科联盟成员单位、天津市中医脾胃病专科联盟成员单位、天津市食管疾病规范诊治联盟单位、天津市教育工会劳动竞赛示范集体、天津市中医药学会消化疾病专业委员会副主委单位、天津市中医药学会脾胃病专业委员会副主委单位、天津市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内镜专业委员会副主委单位、天津市医学会消化学会IBD基础研究副组长单位。

消化科现有在职医生24名,其中主任医师4人,副主任医师4人,主治医师11人,住院医师5人。高级职称占医师总数33%。硕士及以上学历占医师总数100%,其中博士学历占21%。


查看更多

研究团队

周正华主任医师,医学硕士,硕士研究生导师,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兼任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常委、世界中医药联合会消化分会常务理事、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病分会常委、天津中医药学会消化病分会副主任委员、天津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副主任委员、天津市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内镜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天津市消化病分会常委。完成国家级科研项目3项,主持国自然1项,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培养研究生50余名。

查看更多
项目经验
组长单位牵头项目,NMPA核查,创新药,II期和III期,IV期和上市后再评价

科室简介

【科室基本情况与学术地位】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伤科始建于1954年,经过70年的传承发展,已发展成为集医疗、教学和科研为一体的极具规模和特色,并对危重、疑难骨伤疾病具有中西医结合救治能力的中医骨伤专科。骨伤科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区域中医(骨伤科)诊疗中心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二五”重点专科,国家中医药行业“区域中医(骨伤科)诊疗中心”,天津市卫生局中医骨伤重点专科,天津市卫生局重点专科,卫生部命名的骨质疏松症规范化诊疗基地。中华中医药学会命名的“全国中医骨伤名科”。

科室由骨伤科门诊、急诊、四个病区、王平劳模创新工作室,天津市叶氏伤科流派研究室组成。以膝关节骨关节病、颈椎病、腰椎疾病、椎体骨质疏松性骨折、老年髋部骨折和脊柱侧弯等为优势病种。骨伤科基于“筋骨并重、骨正筋柔”的中医理念,采用传统的中医正骨手法结合美式整脊,配合精准的分型判读、正确的功能锻炼、先进的训练理念,治疗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弯,取得了良好的疗效。科室还研制荣筋片、接骨灵丹、活血片、消瘀止痛膏、颈腰膝关节热敷外洗生料等特色院内制剂,充分发挥中医药理疗指导下的专科优势病种,形成了专科特色。

学科现有医护人员100名,包括医生48名,其中高级职称26名,中级职称11名,有教授2名,博士学位5名,硕士学位27名,博士研究生导师2名、硕士研究生导师7名,拥有天津市中青年名中医2名。

查看更多

研究团队

刘爱峰,刘爱峰,中共党员,医学博士、博士后、主任医师、教授、硕/博士研究生导师。现任骨伤科科主任、教研室主任,全国中医临床特色技术传承骨干人才、天津市青年名中医、天津市津门医学英才、天津市“131”第二层次人才、天津市高校“中青年骨干创新人才”、天津市青年创新能手、天津中医药大学教学名师。意大利安科纳联合大学医院访问学者。中华中医药学会骨伤分会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骨伤分会保膝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骨伤科分会保膝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主持国家自然基金课题3项、参与2项,天津市科委课题2项,主持天津卫计委项目2项,主持天津市体委重点课题1项,主持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课题1项,主持中华中医药学会骨病防治交叉研究项目1项,参与国家中管局横向课题3项。以第一作者发表代表性论文38篇,其中SCI收录11篇;已授权专利6项(第一);参编著作4部(主编1部、副主编1部),其中2部荣获中华中医药学会学术著作奖三等奖(第3和第5),教材5部(副主编3部),参与制定专业指南3项。获天津市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主持)、中华中医药学会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主持)、中华中医药学会学术著作奖三等奖2项。发明专利1项(第一)、实用新型专利5项(第一)。

查看更多

科室简介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肝胆科是以中西医结合为特色的集医疗、教学、科研为一体的临床学科,为天津市中西医结合肝病诊疗中心。2013年成为天津市中医肝病重点专科,现为全国脂肪肝诊疗中心,天津市中西医结合肝病专业委员会副主委单位。现年门诊量超过26000余人次,住院病床49张,病床使用率98%以上,现有医生15人,硕士生导师3人,拥有硕士以上学历者13人,在读博士5名。临床围绕慢性肝胆疾病、脂肪肝合并代谢综合征为优势病种开展的中西医结合特色诊疗,研发出慢性肝病系列院内制剂7种。开展以中西医结合诊疗为特色的多项专科诊疗技术:B超监视下肝穿刺的诊疗技术、内镜下肝硬化食管静脉曲张套扎技术、肝占位病变(肝囊肿、肝脓肿、肝细胞癌)的介入治疗、腹水浓缩回输技术。


学科带头人现任天津市中医消化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天津市中西医结合学会肝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学科始终致力于慢性肝病的临床及基础研究,目前在研的省市级以上课题6项。参与多项中药新药研发,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 。

查看更多
项目经验
组长单位牵头项目,NMPA核查,创新药,II期和III期,IV期和上市后再评价,IIT(研究者发起),真实世界研究,医疗器械临床试验

科室简介

【科室基本情况与学术地位】

我院内分泌科是目前天津市规模最大的内分泌代谢病中医、中西医结合临床诊疗中心,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二五重点专科建设单位,中华中医药学会糖尿病专业委员会副主委单位,天津市中医药学会糖尿病专业委员会挂靠单位,天津中医药大学中医内分泌代谢病方向博士点单位,国家中药新药内分泌专业临床评价中心。2022年,内分泌科被评为天津市卫健委中医内分泌专科联盟牵头单位和中医优势重点专科建设单位,入选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2024年入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优势重点专科建设单位。

全科现有医护人员40名,其中医生24名,高级职称13名(正高7名),具有博士学位10名,硕士学位10名。全国名老中医1名,博士研究生导师2名,硕士研究生导师9名。

内分泌科是天津市中医优势重点专科(2022年)、天津市中医内分泌专科联盟牵头单位(2022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中医优势专科(202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建设单位、国家中药新药内分泌代谢疾病专业临床研究基地、天津市中医药学会糖尿病专业委员会挂靠单位、吴深涛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京津冀中医药协同发展专科联盟成员、天津市中医优势重点专科(2022年)、天津市中医内分泌专科联盟牵头单位(2022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中医优势专科(202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建设单位。

具有专科床位48张,专科门诊10间,包括中医治疗室1间,患者教育室1间。

查看更多

研究团队

【专业PI简介】

王斌主任

☆      医学博士,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内分泌科主任,中医内科学教研室主任

☆      天津市青年名中医、第六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继承人

☆      现任中国中药协会内分泌代谢病药物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糖尿病专业委员会常委,世界中医药联合会糖尿病专业委员会常委,中国医师协会中西医结合内分泌代谢病专业委员会常委,天津市中医药学会糖尿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天津市中西医结合内分泌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      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医药防治内分泌代谢性疾病的基础和临床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主持和参与国家中医药行业科研专项慢病项目、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项目、天津市卫生局重点领域项目等多项科研课题,在各级医学期刊发表论文50余篇。

查看更多
项目经验
组长单位牵头项目,NMPA核查,创新药,II期和III期,IV期和上市后再评价,IIT(研究者发起),真实世界研究

科室简介

【科室基本情况与学术地位】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针灸学科是世界规模最大、影响力最强的针灸临床科研教学基地和学术交流中心。学科始创于1954年,开设全国首个针灸病房,学科先后获批全国针灸临床研究中心(国内唯一)、国家教育部重点学科、国家教育部针灸学教学团队(针灸界第一个)、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中风病)、教育部“长江学者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创新团队、针灸区域诊疗中心、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国家中医针灸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全国唯一),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针灸标准化研究中心试点建设单位(国内唯一),中国针灸学会针灸标准化示范基地建设单位,等多项省部级和国家级称号,已成为国内最大的针灸临床科研教学基地和国际交流中心。学科在国内外针灸领域一直居于领军地位,在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国中医科学院组织的2021-2023年度中医医院学科(专科)学术影响力评选中,蝉联针灸学科全国第一,引领针灸学科发展。

2021-2023中医医院学科(专科)学术影响力评选,针灸学连续三年位居全国第一。2023年度中医脑病学排名位列全国第八。

针灸学科建立了一支以国医大师石学敏院士为核心的高水平创新团队,拥有中国工程院院士1名,国医大师1名,全国名中医1名,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5名。有博士生合作导师4名,博士生导师4名,硕士生导师47名。

针灸学科依托国家中医针灸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及其协同创新网络,形成针灸临床适宜技术推广“天津模式”,在全国及世界范围内推广“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中风病、“活血散风”针刺法治疗高血压、“醒神开喑”针法治疗卒中后失语、“调神潜阳”针刺法治疗失眠等15项针灸适宜技术。近3年共开展线上、线下临床培训170余次,举办国家级、市级继续教育项目10项,累计培训医务人员14.4万余人次;连续主办16届国际针灸学术研讨会,吸引国内外学者10万余人次。先后接收来自五大洲91个国家和地区的留学生和高级进修生1.3万余人次,致力于培养高质量国际针灸人才;自1989年起,连续主办15届国际针灸会议,在世界范围产生了重大影响,促进针灸医学在全球的发展。

针灸学科注重传承创新,先后与天津大学、南开大学、中国中医科学院、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上海大学、牛津大学苏州高等研究院、德国夏洛蒂医科大学、瑞士苏黎世大学等国内外知名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进行合作,围绕针灸学、生物学、计算机科学、人工智能等领域交叉创新开展科研攻关。

近3年共承担各级科研课题432项,包括国家级课题69项,省部级课题105项。获国家科技进步奖1项,省部级一等奖3项、二等奖24项、三等奖27项。近年来承担药物临床试验79项,其中牵头15项(已批准上市9个品种)。

共承接过药物临床试验80余项,具有丰富的临床试验经验。

查看更多

研究团队

【PI简介】

石江伟,医学博士,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针灸部副部长,兼任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科技工作委员会副主委,中国针灸学会腧穴分会常委,中国康复医学会针灸技术与康复专委会副主委、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中西医结合神经内科分会常委等职。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及省市级科研课题5项,作为骨干人员参研国家级课题3项、省部级课题9项。获天津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中华中医药学会二等奖、三等奖各1项,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科技进步奖三等奖1项。以第一及通讯作者发表论文10余篇;专利2项;副主编及参编论著各1部。

蔡斐,主任医师。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针灸部病区主任。第五批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全国老中医专家学术继承人。兼任天津市中西医结合学会第三届脑心同治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从事临床工作30余年,师从石学敏院士,擅长运用“通关利窍”、“活血散风”、“通关利窍”、“行气散瘀”等针刺方法治疗脑血管病及其后遗症、脊髓损伤、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周围神经系统疾患、高血压、颈腰椎病及锥体外系疾患等,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主持国家中心开放课题1项,参与多项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等多项国家级、省部级课题,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

查看更多
项目经验
国际多中心临床试验,组长单位牵头项目,NMPA核查,创新药,II期和III期,IV期和上市后再评价,IIT(研究者发起),真实世界研究,医疗器械临床试验,体外诊断试剂临床试验

科室简介

【科室基本情况与学术地位】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妇科传承中医妇科大家哈荔田、顾小痴等前辈的学术思想,经张吉金、金季玲、王嚞、闫颖几代人的努力发展至今。目前,科室拥有两个国家级工作室,分别为金季玲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全国首批中医学术流派传承工作室——天津哈氏妇科流派传承工作室。天津哈氏妇科为天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天津市唯一一家流派传承工作室。妇科是天津市中医妇科优势重点专科,中华中医药学会妇科分会副主委单位,天津市中医药学会妇科专业委员会主委单位,全国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妇科基地,生殖健康诊疗服务能力天津地区指导中心。

科室在科研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获批科研项目35项,其中国家级课题7项,省部级以上课题10项,发表论文数量近300篇,其中SCI 9篇(单篇最高影响因子51.59),获得科技奖励3项,专利4项,编写规划教材及学术著作14部,其中连续参与“十二五”至“十四五”教材编写,制修订标准/规范/指南10项,其中牵头制修订6项,参与4项。

科室现有在职医师22名,高级职称8名,中级职称13名,博士生导师2名,硕士生导师5名,博士学位3名,硕士学位16名,拥有“全国名医师带徒”指导老师2人,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2人,天津市名中医1人,天津市青年名中医1人,天津市老中医药专家1人,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人2人,天津市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人1人,学科团队结构合理,形成了高学历、高素质的人才梯队。

科室由专病门诊、病房、超声室、微生态室、阴道镜室、综合治疗室等组成。临床可开展阴道超声、阴道微生态检测、阴道镜检查、腹腔镜手术、宫腔镜手术、宫腔镜腹腔镜联合手术、传统开腹手术、计划生育手术、宫颈消融术和冷刀锥切等检查与手术。年门诊量逾13万人次,开放床位25张,年手术量3000多台,其中三四级手术占比近50%。

查看更多

研究团队

【专业PI简介】

闫颖,主任医师、教授,科主任。天津哈氏妇科第五代主要传承人,全国第四批名老中医师带徒学术继承人、世界卫生组织指南实施与知识转化合作中心STAR指南评级专家,兼任中华中医药学会妇科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妇幼健康协同发展平台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妇科流派分会副会长、中国民间中医医药研究开发协会中西医结合妇科分会副会长、中华中医药学会(妇科)科学传播专家团队科学传播专家、天津市中医药学会妇科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天津市中西医结合学会妇科专业委员副主任委员。主要研究方向为妇科内分泌失调性疾病,尤其对卵巢储备功能减退、多囊卵巢综合征、绝经综合征的中医药诊疗具有独到见解。主持国家重大专项1项;牵头国家中管局中医药标准化项目-指南修订4项;主持及参与国家、省部及其他各级科研课题20余项;发表核心期刊论文近百篇,参与发表SCI(单篇最高影响因子51.59)6篇;国家专利2项,副主编及参编教材10部。

查看更多
项目经验
组长单位牵头项目,NMPA核查,创新药,II期和III期,IV期和上市后再评价,IIT(研究者发起),真实世界研究

科室简介

【科室基本情况与学术地位】

我院呼吸科始建于1954年,是天津市中医重点专科、国家呼吸临床研究中心-中日医院呼吸专科医联体成员单位、中药新药临床试验机构呼吸专业。经过四阶段、6代人不断努力,逐渐成为具有较强中西医结合照护能力的现代化科室。呼吸科现有诊室6间,设有咳嗽、肺部小结节、哮喘、慢阻肺、戒烟等专病门诊,拥有呼吸康复治疗中心、呼吸检查中心、呼吸内镜中心。以中西医结合治疗哮病、喘证、肺痿三个病种的稳定研究方向,形成特色疗法5种,研制新药7种。全科有天津市青年名中医1名,天津市“名医师带徒”指导老师1人,天津市“名医师带徒”学术经验继承人1人。近10年科室承担国自然面上项目1项、天津市教委课题1项、天津市卫健委课题3项,参与国家科技部“中医药现代化”重点专项数项,累计科研经费100余万元。参编专著3部。

 床位:开放床位51张

设备:无创呼吸机、监护仪、经皮高流量、电子支气管镜等。

科室承接过80余项药物临床试验项目,近10年先后承担肺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支气管哮喘、慢性咳嗽、咳嗽变异性哮喘、嗜酸粒细胞性哮喘、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核酸转阴后常见症等10余项临床试验,并高质量、高效率地完成,积累了较丰富的实战经验。

查看更多

研究团队

【专业PI简介】

朱振刚,主任医师,呼吸科主任,硕士研究生导师,主任医师,呼吸科主任,硕士研究生导师,长期从事中西医结合防治呼吸病的研究,现任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中西医结合呼吸专业委员会常委、中华中医药学会肺系病分会常委、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呼吸病专业委员会常委等学术兼职。

查看更多
项目经验
组长单位牵头项目,NMPA核查,创新药,II期和III期,IV期和上市后再评价,IIT(研究者发起),真实世界研究,医疗器械临床试验

科室简介

【科室基本情况与学术地位】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疮疡及周围血管外科始创于1961年,至今已有64年的历史,创立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津门疡科”学术流派,目前形成了全国名中医王军教授为学术带头人,津门疡科第五代代表性传承人王刚教授为学科带头人,中青年专家为骨干的创新研究团队。学科入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天津市中医优势专科,创建张庚扬、王军全国名中医中医药专家工作室。目前在国内中医外科学科处于领先地位,上榜中医医院学科(专科)学术影响力评价榜单。

目前科室为天津市中医药学会外科分会主委单位(2008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二五”疮疡病重点学科(2012年)、天津市静脉曲张微创治疗规范化培训基地(2019年)、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周围血管疾病专业委员会慢病管理专家委员会主委单位(2019年)、天津市中西医结合慢性创面修复专科医联体主席单位(2020年)、全国肺栓塞和深静脉血栓形成防治中心(2021年)、天津市静脉血栓防治培训中心(2022年)、国家创面修复学科建设百千万计划项目天津市牵头单位(2023年)、天津市健康教育协会血管与腔内血管外科专业委员会主委单位(2023年)、天津市卫健委中医疮疡专科联盟副主任单位(2023年)、天津市南开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津门疡科学术流派诊疗法”依托单位(2024年)、天津市中西医结合学会介入医学专业委员会主委单位(2024年)、天津市中西医结合周围血管病中医优势专科(2024年)、国家骨科医学中心VTE防治联盟单位(2025年)。

科室住院部两个病区,配备90张病床。科室共有22名医生,32名护士,伤口及造口治疗师4人,另外配备药学部临床药师1人;教授2名,副教授1名;全国名老中医药学术经验传承工作指导老师2名,学术经验继承人5人;博士生(博士后)导师1人,硕士生导师4人,大学授课、临床带教教师各11人。

查看更多

研究团队

【专业PI简介】

王刚,疮疡及周围血管外科科主任,副教授,副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中医外科教研室主任,住院医师住培基地主任,非物质文化遗产津门疡科第五代传承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疮疡病重点学科学科带头人,天津市中西医结合周围血管病优势专科带头人,第六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人,非物质文化遗产津门疡科第五代传承人。兼任天津市医学会医疗纠纷鉴定专家,天津市卫健委普外科质控中心血管外科组组长;天津市科学技术委员会项目评审专家,全国肺栓塞和深静脉血栓形成防治中心(天津中医一附院)负责人,天津市卫健委中医疮疡专科联盟副理事长,中国微循环学会周围血管疾病专业委员会天津市静脉血栓防治示范基地负责人,天津市静脉血栓防治培训中心负责人,天津市静脉曲张微创治疗规范化培训基地负责人。

查看更多
项目经验
组长单位牵头项目,NMPA核查,创新药,II期和III期,IV期和上市后再评价,IIT(研究者发起),真实世界研究,医疗器械临床试验

科室简介

【科室基本情况与学术地位】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血管科奠基于上世纪50年代,历经三阶段、五代人的传承发展,目前形成了以国医大师张伯礼院士为学术带头人,全国名中医、岐黄学者毛静远教授为学科带头人,青年岐黄学者王贤良教授为后备学科带头人,中青年专家为骨干的创新研究团队。学科先后入选天津市“重中之重”学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重点专科,2008年被批准成为冠心病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建设单位,2012年入选教育部“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并于2016年获得滚动支持,2018年成为国家区域中医(心血管)诊疗中心,牵头国家重大疑难疾病(慢性心力衰竭)中西医临床协作项目,2022年入选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团队,2023年入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高水平中医药重点学科,获批建设天津市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研究所,2024年入选国家中医优势专科,再次入选国家重大疑难疾病(心力衰竭)中西医临床协作项目。先后发起成立全国冠心病中医临床研究联盟、华北地区中医心血管专科联盟,形成了覆盖27个省市100余家医、教、研、产协同研究网络。目前在国内中医心血管学科处于领先地位,在2022年度、2023年度中医医院学科(专科)学术影响力评价中,连续两年位居中医心病学(中医心血管病)排行榜全国第三名。

现拥有医护人员120名,包括中国工程院院士1名,国医大师1名,全国名中医2名,岐黄学者2名,青年岐黄学者2名,“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名,国务院政府特贴专家4名,全国名老中医传承专家4名,全国优秀中国临床人才1名。博士生导师8人,硕士生导师18人。

心血管科现为中国胸痛中心、心衰专病中心、高血压达标中心、心脏康复中心建设单位,由专科门诊(南北院区)、病房(含4个病区)、心脏重症监护室(CCU)、心脏介入中心、心血管功能研究室、心脏康复中心及中药心血管效应实验室等组成。开放病床171张,年门诊量14万余人次,出院人数5千多人次。

【学科优势病种】

学科主要优势病种为冠心病、心力衰竭、高血压、心律失常等,拥有先进的现代诊疗仪器设备,包括12导联心电图、24小时动态心电图、动态血压监测、睡眠呼吸监测仪、运动平板、运动踏车、运动心肺功能仪、彩色心脏超声仪、血管内超声仪、旋磨介入治疗系统、射频消融系统、电生理导航系统CARTO、血液净化机、主动脉球囊反搏等。常规开展冠脉造影、择期和急诊冠脉介入治疗、心脏再同步化治疗、导管消融术、左心耳封堵术、心脏起搏器和埋藏式自动心脏复律除颤器植入术。围绕优势病种先后承担了863计划、973计划、“十五”、“十一五”、“十二五”、重大新药创制、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国家级重大项目。  


查看更多

研究团队

【心血管科PI简介】

毛静远,主任医师,二级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原院长。第二届全国名中医,首批岐黄学者,第六、七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首批“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教育部创新团队、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团队带头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高水平中医药重点学科、国家中医优势专科(心血管科)带头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入选“第六届国之名医·卓越建树”榜单,首批天津市海河医学学者,天津市名中医,天津市有突出贡献专家,天津市优秀科技工作者,天津市“十五”立功奖章获得者,荣获“第十六届天津市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目前兼任中华中医药学会心血管病分会名誉主任委员、天津市中医药学会副会长,《中华心力衰竭和心肌病杂志》(中英文)、《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副总编辑,Circulation:Heart Failure(中文版)副主编等职,曾兼任中华中医药学会心血管病分会主任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心血管疾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介入心脏病学分会副主任委员、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介入心脏病专业委员会副会长、中国医师协会中医医师分会副会长、中国医院协会中医医院分会副主任委员等职。

主持十一五(首席)、十二五、重大新药创制等国家级、省部级课题157项,作为第一完成人获省部级一等奖2项、二等奖45项、三等奖6项;授权发明专利45项;作为第一/通讯作者发表论文300余篇,其中SCI收录3550篇,主编著作3部,副主编7部,主持制定行业规范/共识/指南6部。

王贤良,医学博士,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现任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血管科主任。教育部创新团队、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团队主要骨干,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高水平重点学科、国家中医优势专科执行负责人。先后入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青年岐黄学者”、第六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人、天津市青年名中医、首批天津市青年医学新锐、天津市“131”创新型人才培养工程第二层次人选,荣获“中国好医生”2024年8月月度人物、第七届天津市人民满意的“好医生”荣誉称号。

兼任中华中医药学会心血管病分会副主任委员、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介入心脏病专业委员会副会长、中国民族医药学会心血管病分会副会长、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心血管疾病专业委员会常委,天津市中医药学会心血管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天津市中西医结合学会心血管疾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以及《中华心力衰竭和心肌病杂志》《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环球中医药杂志》编委、《世界中医药》杂志青年编委等职。

 先后主持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课题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省部级项目4项,作为主要骨干参与“十一五”、“十二五”、重大新药创制、中医药行业专项等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10余项;获得省部级一等奖2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3项,授权发明专利5项;第一作者/通讯作者发表期刊论文80余篇,其中SCI收录30篇;参编学术著作7部,其中副主编3部;作为专家组核心成员及秘书制定《慢性心力衰竭中医诊疗专家共识》《中药新药用于慢性心力衰竭临床研究技术指导原则》《慢性心力衰竭中医诊疗指南》《中成药治疗心力衰竭临床应用指南》《中成药治疗冠心病的临床应用指南》等行业规范9部。

查看更多
项目经验
组长单位牵头项目,NMPA核查,创新药,II期和III期,IV期和上市后再评价,IIT(研究者发起),真实世界研究

科室简介

我院儿科始建于1954年,经几代人的努力,目前学科规模、临床服务能力及科研、教学水平均位居全国同行前列。 

国家级、市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国家区域中医(专科)诊疗中心、国家中医优势重点专科、全国中医儿科专科医疗中心、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五”、“十一五”重点专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二五重点专科及儿科协作组组长单位、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疑难病(儿科疾病)会诊中心。科技部重大新药创制儿科中药临床研究技术平台建设单位、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优势学科继续教育基地、中国中医医院最佳研究型专科、天津市中医药学会儿科专业委员会主委单位、天津市卫生系统重点发展学科、天津市重点中医专科、天津市卫生健康委中医儿科研究所建设单位、天津市卫计委中医药科研二级实验室、天津市卫生局中医药儿科脑病重点研究室。

学会:中华中医药学会儿科分会名誉主委单位、中国中药协会儿童健康与药物研究专业委员会主委单位、中华中医药学会儿童肺炎协同创新共同体主席单位。

教学:高等学校中医学类专业核心课程《中医儿科学》课程联盟理事长单位、中医儿科学博士学位授予点,《中医儿科学》国家级精品课及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单位、中医儿科学博士后流动站、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建设单位、天津市级教学团队、天津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医儿科专业基地。

其他:华北地区中医儿科专科联盟牵头单位、天津市中医儿科联盟牵头单位。拥有3个国家级名中医工作室、4个天津市名中医工作室。

人才队伍:医生52人,其中主任医师16人,副主任医师14人;博士12人,硕士35人;博士生导师5人,硕士生导师24人。

具有全国岐黄学者1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2人,国家卫生健康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2人,天津市名中医4人,天津市教学名师2人,天津市授衔专家1人,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5人,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4人、继承人9名,青年岐黄学者1人,全国二级学会名誉主委/主委3人次、副主委11人次,天津市津门医学英才1名、医学新锐1名,天津市高校“中青年骨干创新人才”1名,天津市青年名中医1名。

主持课题、获奖;主编教材;制定指南、方案:主持国家级课题23项、省部级课题26项,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14项、三等奖18项,主编《中医儿科学》等国家级规划教材7部、副主编教材13部,出版专著20部,获专利5项。牵头制定由国家中管局医政司发布的中医诊疗方案、临床路径各3项,主持制修订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标准化项目/由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的行业指南10项,制订由中华中医药学会儿科分会发布的儿科疾病中药新药临床试验设计与评价技术指南12项。

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国中医科学院发布《2023年度中医医院学科(专科)学术影响力评价研究报告》中,位居中医医院学科(专科)学术影响力榜单综合榜排名第2名。

查看更多

研究团队

【专业PI简介】

戎萍,主任医师,医学博士,博士生导师,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副院长。

• 兼任国家卫健委儿童用药专家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中华中医药学会青年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儿科分会青年副主任委员,中国中药协会儿童健康与药物研究专委会秘书长,中华中医药学会儿童肺炎协同创新共同体秘书长,中国民族医药学会儿科分会常务委员兼副秘书长,中国中医药信息学会儿科分会常务委员兼副秘书长等职。

•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青年岐黄学者,国家自然基金评审专家,第六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人,天津市高校“中青年骨干创新人才”,天津市“青年医学新锐”

• 主持国家级课题3项,主要参与国家及省部级课题20项,作为执笔人/主要参与人制修订行业指南5项、诊疗方案及临床路径各2项。副主编/参编教材与专著11部。作为主要参与者获省部级科研奖励5项。

 李新民,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

•  天津市中医儿科研究所所长,兼任全国高等学校中医学类专业核心课程《中医儿科学》课程联盟理事长、•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儿科专业委员会副会长、中华中医药学会儿科分会副主任委员、儿童肺炎共同体副主席、儿童肺炎协作创新共同体副主席、儿科流派传承创新共同体副主席、全国中医药高等教育学会儿科教学研究会副理事长等职。

• 首批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第九届国家卫生健康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第七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天津市名中医、教学名师。

• 先后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2次、二等奖4次、三等奖10次。在《中医杂志》、《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Biomedicine & Pharmacotherapy》、《Frontiers in Pharmacology》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

查看更多
科室楼层位置
综合楼217
项目经验
组长单位牵头项目,NMPA核查,创新药,II期和III期,IV期和上市后再评价,IIT(研究者发起),真实世界研究,医疗器械临床试验

科室简介

Ⅰ期临床研究室专业简介

【科室基本情况与学术地位】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Ⅰ期临床研究室,成立于2005年。当年,与天津药物研究院联合申报了国家药物临床试验机构专业资格认定。2017年10月,被CFDA和卫计委公布为具备开展人体生物等效性试验资格的药物临床试验机构。2019年备案为I期临床试验专业。自研究室成立以来,共承接了中药新药人体耐受性试验、药代动力学试验,化药生物等效性试验等50余个临床试验项目,其中,全部接受现场核查的10余项一致性评价项目均获批。

本研究室设有40张标准试验床位和2张急救床位的I期临床试验病房,建筑面积800平方米,并设有受试者接待室、体格检查室、受试者活动室、样本处理室、药物储藏室、药物准备室、护理站、I期办公室、监查员办公室、宣教室、资料室等,具有呼吸机、除颤仪、洗胃机、多功能监护仪等专用和共享的急救设备,以及相应的急救药品等;部署了Ⅰ期临床试验全流程信息系统和受试者筛选系统,可实现操作无纸化;部署了基于HIS的CTMS,做到了医疗与试验信息一体化;建立并及时更新管理制度、SOP、技术规范、急救预案(4.0版);现有专业人员14名,包括医生6名、护士4名、药学4人,专职7人、兼职7人。

【业务范围】

中药新药人体耐受性试验、药代药效动力学试验,生物等效性试验等。

查看更多

研究团队

【专业PI简介】

胡思源 主任医师、教授、博导。天津市名中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首席专家。兼任国家药监局药品技术审评专家,中国药学会中药临床评价专业委员会、中华中医药学会中药临床药理专业委员会、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临床研究数据监查学会副主任委员等。

致力于药物临床试验和中药临床评价方法学研究工作,协调和管理全院药械临床研究项目1200余项,主持新药Ⅰ-Ⅳ期临床试验、中药上市后再评价的方案设计400余个品种,药物临床试验数据管理、统计分析和研究总结160余项。先后主持“十二五”、“十三五”重大新药创制等国家级课题,搭建起较成熟的临床研究创新平台,使其具备从项目评估、试验设计、研究实施及数据管理、统计分析、临床评价等全流程综合技术实力。

查看更多

发布
问题